本期分享人为来自S2222班的周新甲,分享的题目是“兴庆宫阙新校起”。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大内迁西安。4月中旬,王则茂同志随同老总务长任梦林同志去北京高教部刘皑风副部长处接受新校址的筹建任务。随后王则茂同志即携带高教部致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按照12000名学生规模筹建交通大学的公函,前来西安察看选择校址。这项工作得到陕西省、西安市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西安市城市建设规划局详细介绍了西安市的建设规划,并派专人陪同到市郊5处可供选择的地方实地考察。考察后,王则茂等同志根据行前彭康校长指示的精神,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向彭校长写了一份详细报告,提出初步意见。
交通大学西安校园基础建设
5月初,彭校长由沪赴北京开会,会后即转赴西安亲自视察了解情况。同时电邀学校资历深、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5位大教授(副教务长朱物华、电制系主任钟兆琳、机械系主任周志宏、运输起重系主任程孝刚和电工系主任朱麟五)来西安共商大计。5位教授在交大很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朱、周、程3位教授于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一批学部委员。大约在5月10日左右,5教授抵达西安,下榻人民大厦。翌日,在彭校长率领下,前往东郊察看新校址。一行8人,乘车到南廓门下车,步行向东。当时咸宁路路面尚未修建,是一条跑大车的土路,从这条大路向麦田中斜插一条小路,蜿蜒引向东南,即从这条小路踏上尚未开发的新交大。是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南望天际一抹微云,终南山隐约可见,大地上良田千顷,麦浪轻翻,一望无垠,呈现八百里秦川的一派祥和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老教授们指点江山,兴高采烈,尤其钟老更是谈笑风生。而对比局促拥挤的徐家汇,如此开阔的平原沃野使大家都很满意。当得知对面是即将兴建的兴庆宫,南望青龙寺故址,西距城区1.5公里,东临规划中的环城大道,大家一致点头赞扬,认为这是块建校的好地方。就这样,彭康校长当即拍板,交大的新校址定了下来。
校址勘定以后,一行人就在北大街通济坊买了一所住宅房,作为交大迁校建校初期的“作战司令部”。随后回到上海编制设计计划任务书,报请高教部审批,并委托华东建筑工程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当时按照高教部定额,10个学生一亩地,批准征地1200亩。经过规划教学区用地1000亩,二村教工住宅占地260余亩。建校时,正值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号召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基建砍一刀,造价降一半。因基建经费限制,只能因陋就简,勉强成房。当时西安市又勘定为8级地震区,砖混结构只能建四层楼,建多层就要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拟议中的七层中心楼,只好砍为四层,形成矮而宽的体形上的缺陷。其他建筑物也都因此造为三层楼,失去了应有的雄伟壮丽,也不够实用坚固,造成长期遗憾。
交通大学西迁后的校景
自开始筹备建校至1956年暑假即要迁校,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是不言而喻的。在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下, 1200亩征地还是比较顺利的。1955年8月,学校的两位同志带领施工组进入现场。一年时间,需完成11万平方米的任务,才能保证交大顺利西迁,任务极为艰巨。参加施工的2500名工人,没白没夜地干,过春节也只休息三天,年初四即照常施工。是年冬天特别冷,经常风雪交加,地面积雪盈尺,气温低达-15℃,施工组的同志们,住在工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没有什么人叫苦,没有任何埋怨。在同志们的艰苦奋斗下,任务终于胜利完成了,保证了 1956年的迁校。
审核人:严红昌